
印染廢水治理工程
設計依據
(1)建設單位提供的污水水質、水量和要求等基礎資料;
(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3)《城鎮綜合污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
(4)《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2/670-2004)
(5)《低壓配電裝置及線路設計規范》(GB50054-92);
(6)《電力裝置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設計規范》(GB50062-92); (7)《室外排水設計規范1997年修訂》(GBJ14-1987);
(8)《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J15-1988);
(9)《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規范》(GBJ69-84);
(10)《給水排水設計手冊》(1~11冊);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年12月);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實施細則》(1989年7月)
設計原則
1)本設計方案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的各項規定,污水處理首先必須確保各項出水水質指標均達到國家、地方污水排放標準要求。
2)針對本工程的具體情況和特點,采用簡單、成熟、穩定、實用、經濟合理的處理工藝,以達到節省投資和運行管理費用的目的。
3)處理系統運行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調節余地,以適應水質水量的變化。
4)管理、運行、維修方便,盡量考慮操作自動化,減少操作勞動強度。設備選型采用通用產品,選購的產品在國內應是技術先進、質量保證、性能穩定可靠、工作效率高、管理方便、維修維護工作量少、價格適中及售后服務好的產品。選購產品的企業應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
5)在保證處理效率的同時工程設計緊湊合理、節省工程費用,減少占地面積,減少運行費用。
6)設計美觀、布局合理、降低噪聲及合理處置固體廢棄物,改善污水站及周圍環境,避免二次污染。
印染廢水處理系統原理
本污水處理站主要工藝過程設計如下:該廠生產廢水匯總經污水冷卻塔冷卻將水位冷卻至40°左右,出水自流進入調節池,經調節池進行水量和水質的調節,廢水得到充分混合以及懸浮物質沉淀,調節池內部設置穿孔曝氣。調節池的出水由泵提升進入斜管沉淀池的攪拌反應槽,反應槽設置二格,在首格內投加Ca(OH)2,經攪拌混合反應將PH值調節值,在第二格內投加PAC、PAM,經攪拌機攪拌反應,污染物與藥物反應生產礬花自流進入斜管沉淀池,經重力分離除去懸浮物、有機物,調節污水的可生化性,處理出水自流進入氣浮凈水器處理系統,在氣浮的前部設置投藥反應區,污水中的有機物質、細小纖維物質、化學試劑、色度與投加藥物反應生成懸浮物質,污水中的發色基團經藥物反應發生斷裂,與藥物反應后的混凝物自流進入氣浮溶氣反應區,經固液分離清除出設備體外進入污泥濃縮池,氣浮凈水器出水進入中間水箱由中間提升泵提升進入生化處理系統的厭氧池,該池根據厭氧反應首次反應階段生化原理,水解酸化原理。經酸化反應后使難降解物質分解成易降解物質,使長鏈分子結構的污染物分解成短鏈物質,同時進一步使色度的發色基團斷裂,提高了污染物的溶解度,使污染物到得有效去除,使反硝化反應順利進行,在這生化過程中兼氧菌將氨氮分解成硝酸鹽NO3-、NO2-、NO-,同時為好氧處理系統創造良好的生化基礎。厭氧酸化水解池中設置潛水攪拌設備,避免了處理污泥的沉淀,同時為了保證厭氧酸化池的處理效果。厭氧酸化池出水自流進入好氧接觸氧化生化池進一步進行生化處理,這時污水中的溶解氧隨著風量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從一級至三級接觸氧化池的溶解氧含量控制在2-3mg/L,水中的微生物以好氧菌的形式出現,他們利用空氣中的無機碳為生物電子載體,不斷新陳代謝,使硝化反應順利進行,將污水中的硝酸鹽NO3-、NO2-、NO-分解成水和N2,進一步促進了污染物質的分解和去除,使出水水質順利達到排放要求。經生化處理后的污水污染指標已達到排放要求,但是在生化處理的過程中,生物膜的新陳代謝,使排放水中的懸浮物增加,使水中的懸浮物指標超標,為了確保排放水的安全達標,在生化處理后設置了斜管沉淀池,使水中的懸浮物在沉淀池內得到處理,沉淀池出水進入中間水箱,由提升泵提升至BAF曝氣生物濾池,濾池內曝氣量為氣水比1:5,曝氣濾池對于污水中的低濃度有機物具有較好的脫除效果,加上陶粒濾料具有較強的吸附效果,可以將污水中的殘余色度一并處理,保證處理水安全達標排放,BAF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出水直接排入回用水箱,用于澆灌綠化,沖洗場地及厠所沖洗水。
為了增加污泥的脫水性,在污泥池內設置好氧處理系統,定時向池內提供氧氣,使污泥得到好氧處理,防止了污泥的膨脹。同時在污泥濃縮池設置排水泵回流至調節池,避免泥水溢出,污泥濃縮池的污泥經污泥脫水機-板框壓濾機脫水后污泥外運。脫水機排出的廢水經地溝返回至污泥池由提升泵提升至調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