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洗廢水治理工程
設計依據
1) 廣東省地標《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標準》DB44/26-2001
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3)《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范》(GB/T50335-2002)
4)《深圳市表面處理行業生產廢水治理工程設計指引》
5)《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101-2005
6)《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79)
7)《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業用水水質》(GB/T19923-2005)
8)公司提供的廢水水質和水量等基礎數據。
設計原則
1) 結合污水處理站接納污水水質水量的實際情況,選擇處理構筑物形式和設計參數,確保污水處理系統在運行中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調整余地,以適應水質水量的變化;
2) 處理系統采用經工程實踐證明行之有效、技術經濟效益明顯、適應性強、管理簡單、效果穩定,充分保證處理后出水達標排放;
3) 污水和污泥處理設備選用新材料、低能耗、高效率、易維護、性能價格比好的產品。
4) 控制管理按處理工藝過程要求盡量考慮自控,降低運行操作的勞動強度,使污水處理站運行可靠、維護方便,提高污水處理站運行管理水平。
5) 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因地制宜節約占地和減少工程投資;
6) 平面布局結合現有場地和工藝設施,力求布局緊湊簡潔、整齊美觀;
7) 廢水按工藝流程的順序以依次流經處理構筑物,避免迂回曲折;
8) 動力系統靠近服務池體,以減少主管道長度和減少壓力損失;
9) 盡可能按功能分區,方便運行管理;
10) 污泥處理的各單體盡量集中布置,避免污泥管道與污水管道的交叉
設計目標
*廢水經過處理設施,排水必須達到全面達到廣東省地標《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標準》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排放標準要求
廢水處理系統原理
廢水經管路收集后流至廢水站調節池,廢水在調節池內均質均量,再由提升泵泵入反應池,在反應池內投加堿、PAC、PAM,控制PH至7.5-8.5左右,經混凝反應后,廢水進入沉淀池中進行泥水分離,上清液進入PH調整池,回調PH至中性,廢水再進入水解酸化池,該池具有較高的耐沖擊負荷,微生物附著在填料上,廢水從下部布水進入反應池,通過固定填料床,在水解微生物的作用下,廢水中的有機物被水解分解。并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
后出水進入接觸氧化池一、二,進一步去除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廢水再進入生化反應池,在池中投加PAC、PAM,進一步混凝反應后,進入生化沉淀池泥水分離,上清液流入計量槽達標排放。
沉淀池及生化沉淀池產生的污泥進入污泥池,再由污泥泵泵入壓濾機壓濾,濾液回流至調節池,產生的泥餅裝袋,委托有資質的環保部門定期外運處置。
工藝流程圖